我们先来看父亲这个角色的起点。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觉:和成为新妈妈相比,当上新爸爸似乎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。新爸爸既不用承担生理上的痛楚和风险,也不用24小时陪着孩子。而且,婴儿天生就更“黏”妈妈,他对父亲的情感需求,乍一看并不是很强。然而,在戴蒙德看来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,这种表面上的“轻松”,正是新爸爸们面临的第一大挑战。因为从怀孕开始,小家庭里的二人关系,就开始朝“三角关系”演变。许多新爸爸对这种变化很不适应。妻子怀胎十月,他们虽然能帮一点忙,但也有一种沦为配角的尴尬心理。等孩子生下来,两岁以前,和母亲几乎是“共生体”。做父亲的又会有一点微妙的嫉妒,觉得妻子的爱被分走了,自己还得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,内心很别扭。
这个时候,新爸爸们该怎么办呢?是临时抱佛脚,学习幼教知识吗?戴蒙德不这样想。他给的建议,是让父亲们退后一步,转型为“守护者”。因为在孩子的婴儿阶段,父母面临的考验其实是相通的。母亲也会焦虑,也会烦躁,也需要丈夫做出支持和抚慰。丈夫不需要刻意多做什么,打好“辅助”,让妻子能心无挂碍地投入到育儿中,就够了。另外,婴儿和妈妈更亲近,也是客观现象,爸爸们不用急着去表现。
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的时候,家庭内部的“三角关系”,迎来了新的变化和调整。在这个阶段,男孩们开始观察和模仿自己的父亲,他们会和父亲一起洗澡、一起上厕所,看着爸爸刮胡子、打领带。孩子的性别意识也逐渐萌发了。小男孩会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:“无论我跟妈妈有多亲密,我和她就是不一样。”戴蒙德讲,这个转变非常关键。随着性别意识的萌发,男孩跟妈妈的关系,开始从共生走向独立。而他学习做男性的第一步,就是模仿自己的父亲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会感到兴奋和刺激,也时不时会有困惑和恐惧。要是处理不好这种变化,负面影响会很大。
有一回,戴蒙德在他的心理诊所,接待了一个叫赛斯的吉他手。赛斯7岁时,父母就离异了,他跟着父亲过。这位父亲非常自恋,脾气也很暴躁,后来又结了两次婚,依然以失败告终。每一回他都对儿子说:“都是那些女人的错,你要小心女人。”赛斯的母亲则是另一个极端。她一方面溺爱儿子,另一方面动辄就数落其他男性的种种不是。
戴蒙德发现,赛斯的这些经历,给他带来了好几个层次的痛苦。首先,他好像一直没有长大,人到中年了,还在拼命寻找一个精神上的“父亲”。其次,赛斯一直有强烈的自卑感和羞耻感。他的行为举止非常“爷们儿”,但私下却告诉戴蒙德,自己从5岁开始,就非常恐惧性格里阴柔感性的一面,觉得那是“娘娘腔”,是可耻的。因此,他会刻意压抑自己感性的一面,做出一些夸张的举动,让自己看上去像个硬汉。赛斯的困境,归根结底在于,他在成长过程中,没有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作为榜样。父亲对女性的厌恶,使他对一切和女性气质类似的东西都敬而远之。但他在内心里,又非常渴望温柔和爱护。这使他既无法面对自己,也无法面对女性。一方面,赛斯被困在了一种非常僵化的“男子气概”里——要么你是“纯爷们儿”,要么就是娘娘腔;要么强大而独立,要么软弱而黏人。另一方面,赛斯也不知道,健康的男女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针对赛斯这个例子,戴蒙德提出了一条忠告:在男孩的幼年期,好父亲的标准,首先是要有健康的性别意识。他在内心要尊重女人和女性气质。他要引导自己的儿子,告诉他:对男性来说,阳刚、坚强、独立当然是很好的品质,但男性也需要温柔、体贴,要有同理心。另外,男性也会渴望关爱,也会有软弱的时候,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“男性气质”的内核,应当是柔韧且安全的。
为什么戴蒙德要强调这一点呢?因为对一个3岁的小男孩来说,在他之前的生命经验里,“被爱”就等于和妈妈在一起。现在,他需要从母亲的世界里独立出去,当然会恐惧和害怕。这个时候,假如他的父亲温柔体贴,有同理心,男孩就会发现:离开了母亲,自己依然是被爱着的。父亲和母亲虽然性别不同,但具备某些相似的品格。假如这位父亲还尊重母亲,能够经营良好的夫妻关系,那么男孩还会进一步意识到:“虽然我变得越来越独立,但妈妈还会继续爱我。因为爸爸就是一个被妈妈爱着的、独立的人。”这层理解,会成为他日后独立生活的安全感基础。
在健康的性别意识的基础上,父亲还有更多事情要教给男孩。戴蒙德着重强调了两点,一是调节情绪的方法。更具体地说,是用语言来表达情绪,使内心尽快恢复宁静。关于这一点,戴蒙德举了一个例子。罗尼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,在棒球队里做接球手。一场比赛结束后,所有人都离场了。但罗尼拒绝退场,他一直在强调:刚刚的最后一球,对手出界了,不是好球,自己的球队应该再打一个回合。罗尼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?他等了一段时间,然后对儿子说:“儿子,输了一场比分咬得这么紧的比赛,真是不好受。你可以生气,我理解你很生气。但我想说,在赢你的人面前发飙,真的不好看。他们赢了就是赢了,赢家需要得到尊重,这就是我们说的体育精神。好了,我们现在回家。你回家生气没问题,但现在,我需要你冷静下来。”
最开始听到爸爸的话时,罗尼并没有反应。但几分钟之后,他还是跟着爸爸回家了。他开始明白,有一个词叫做“体育精神”。这个词和这种精神,实际上是在教他:在何时何地表达强烈的情绪才会恰当,才能不失尊严。戴蒙德强调的第二件事,是教会孩子接受失败和弱点。男孩在童年阶段,总会崇拜自己的父亲;做父亲的呢,也很享受这种崇拜,有时难免产生“偶像包袱”,不愿让孩子看到自己不光鲜的一面。但戴蒙德指出,孩子能认识到父亲的不完美,比把他看成是全能英雄,要重要得多。因为如果父亲不愿承认自己有缺点,就等于在告诉儿子:男人不能有弱点和局限,更不能示弱!这种父亲带出来的男孩,在潜意识里会维持一种“全能错觉”。这就是大男子主义的心理基础。这种心态会让许多男孩受困于一种限制感,这种限制感,只允许他们去做自己已经很擅长的事情。
有一回,戴蒙德给女儿的篮球队做教练。那个时候,他的儿子只有8岁,在场边观战。比赛打到关键时刻,裁判做出了一个明显的误判,戴蒙德当时就炸了。裁判看到他的过激反应,给了他一个技术犯规,让对方罚球。正是因为这记罚球,戴蒙德的队伍输掉了比赛。开车回家的路上,全家人都笑话戴蒙德当时反应太大,把局面搞得不可收拾。戴蒙德也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承认自己并不是什么篮球专家,之前表现得过于自大了。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?他发现,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了。时至今日,每当戴蒙德发脾气时,儿子依然会用开玩笑的口吻,调侃他说:“老爸,你还当自己是个心理学家吗?”
戴蒙德讲,一个好的父亲,一方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,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。另一方面,他也要在儿子遭遇失败的时候,继续支持儿子,而不是冷嘲热讽,落井下石。只要能做到这两点,儿子就能在面对困难和挫败时,保持信心甚至骄傲。以这种方式教育儿子的父亲,就是在允许儿子做一个可以犯错的正常人。这种正常人,敢于表达自己情感上的脆弱;而且因为没有“完美偶像”的包袱,他会更乐于面对身体和智力上的种种挑战。
那在这个阶段,父亲们自己,又能有什么收获呢?戴蒙德认为,他们会变得更有同情心,更懂得理解他人,也更愿意与他人合作。过去积累的人格特质,在学做父亲的过程中,会得到重新整合。整合的东西越多,作为个人,也会感受到更大的自由。
创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